全球动态:培育80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武汉去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75亿元

极目新闻记者王峻

通讯员 陈颖 赵雪峰

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190元增加到2021年27209元,增幅达143%。”近日,在“武汉这十年”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现场,来自武汉农业行业的代表们走上报告台,讲述了武汉农业10年来的发展变迁。本场形势政策报告会展示了武汉“菜篮子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、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擦亮“中国种都”金字招牌等发展成果。极目新闻记者获悉,武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,由2012年的476亿元增加到2021年775亿元,增幅达到63%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报告会现场 李永刚 摄

去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75亿元

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玉珍介绍,武汉不断激发农村改革活力,释放内生发展动能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,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476亿元增加到2021年775亿元,增幅63%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190元增加到2021年27209元,增幅达143%。

2020年6月,武汉市获批全国第五、华中唯一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,现已集聚11位农业院士、集成12个国字号实验室、集中76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。

十年来,武汉种业竞争力不断增强,截至2021年底,种业产业链产值达到540亿元,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%。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23万亩,粮食产量约91万吨;建成蔬菜设施化基地10万亩,总产量821万吨,产量自给率可达100%;

目前,武汉已有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基地9个,猪肉产量14.4万吨,产量自给率可达42.8%;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5家,水产品产量约44万吨,产量自给率可达100%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.9%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。

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0余个

近年来,武汉积极探索农村“三块地”改革实践,务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,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、农业多种功能塑造、乡村多元价值拓展。

截至目前,全市共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0余个,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,省级龙头企业118家,形成了种业、“菜篮子”、农科创、“农业 ”四大都市型优势产业链。

近年来,武汉累计认证“二品一标”农产品953个,涌现出了良品铺子、周黑鸭、科前生物、仟吉等一批知名企业和企业品牌,洪山菜苔、蔡甸莲藕、汪集鸡汤、东西湖葡萄、汉南甜玉米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流传全国。

王玉珍介绍,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900亿元,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.7,高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,全年乡村休闲游达5100万人次,综合收入148亿元,武汉初步建立起了“示范引领、产业融合、功能多样、绿色生态”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。

打造一批“三乡工程”典型

经过多年努力,武汉大批城市人才、资金、管理、技术、服务等资源要素持续向乡村聚集,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,人居环境全面改善,建设了6条一线串珠、集中连片的美丽乡村发展带和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,打造了江夏小朱湾、黄陂木兰花乡、蔡甸花博汇、新洲靠山小镇等一批“三乡工程”典型,武汉“三乡工程”获评2017年“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”。

据介绍,近年来,武汉派出463支驻村工作队、1769名驻村干部,常年奋战在巩固脱贫成果一线,全市8.85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,2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。同时,继续强化欠发达街道(乡镇)倾斜政策落实和产业就业帮扶力度,使发展成为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,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。

目前,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现代乡村图景正在武汉大地上逐步绘就。

关键词: 农业生产 农产品加工 龙头企业